
关于熊孩有三大怕:出行坐车坐飞机遇到熊孩子,看电影遇到熊孩子,熊孩子到你家玩。
但比熊孩子更可怕的是他们背后的熊父母,表面上闯祸的是熊孩子,实际上幕后推手则是那些不教养的父母。
春节期间,正是各大贺岁电影上映的时候,黑龙江某电影院里,大家正在安静的看电影。
唯独有一家三口,总是安静不下来。
一家人中的三岁孩子,显然对这种大人看的电影不感兴趣,从一开始就吵吵嚷嚷。
这也正常,要一个三岁的孩子,在完全看不懂电影的情况下,在黑暗的电影院里安静的坐住一两个小时,显然是不可能的。
电影院里其他人也都一直忍着,没有说什么。
没想到这对爸妈为了哄孩子,开始用手机大声公放起动画片。
你说他们哄孩子了吗?哄了。
你说他们安静了吗?没有。
在电影院里大声公放动画片,周边的人谁还能专心投入到电影剧情里啊,一边是电影声,一边是动画片欢快的声音,想想也是很分裂。
于是前排一位男大学生实在忍不住了,回头好声好气提醒,能不能给孩子戴上耳机?
孩子当下爸妈没说什么,只是将手机音量调小了一点,虽然周边观众还是能听见动画片声音,但人家既然有行动了,大学生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。
“当时觉得对方已经让步了,就不打算计较那么多,算了!”
本以为这就是个小插曲,提醒完也就结束了,但万万没想,大学生想算了,孩子妈妈不想算了。
电影刚结束,观众还没散去,孩子妈妈突然发作:“刚才谁让我们家孩子戴耳机的?是谁!”
大学生开口承认是自己,谁知孩子妈妈炸了,气势汹汹的指着大学生大喊道:
“你们能跟小孩儿一样吗?能不能有点素质?”
“给孩子道歉,必须给孩子道歉!”
大学生也是很无语,明明是他们看电影不文明,影响了自己的观影体验,自己只是小声提醒了一次,之后也没说什么,这位妈妈反而要自己道歉,这是什么道理?
随着双方争执越发激烈,这位大学生突然跪下对着孩子连磕几个响头,崩溃大叫:
“对不起,我们的错!救救我吧……”
正常来说,人家都这样了,不管是大学生开启“发疯模式”也好,还是真的被逼得破防也好,多少会承受不起,也就不会再说什么了。
就拿我自己来说,不管跟别人吵架吵得再凶,再厌恶对方,如果人家都跪下了,我得第一反应要么是跳开,然后扯对方起来,要么是直接扯对方起来。
这谁受的住啊!
结果这位孩子妈妈嚣张得很:
“你给我磕头我就认了……”
两人中间一直抱着孩子的爸爸看不下去了,连连给大学生道歉:
“孩啊去吧,叔叔给你道歉啊,对不起对不起……”
孩子妈妈听了更炸了,“为什么要道歉?把声音调小了已经是我们的诚意了!”
大学生见状又开启了磕头道歉模式。
大家都知道,现在人人都爱记录生活,这一幕自然也有人记录,视频很快就被人发到了网上。
视频中是非对错很明显,谁无辜,谁无理取闹一目了然,这位“护短”的妈妈算是彻底出名了。
但事情还没结束,本来网友已经不关注这件事了,但后续又来了,孩子爸爸报警了。
大学生更是觉得无辜,发疯下跪虽然有故意成分,那也是没办法的办法,但视频不是他发的,后续舆论更不是他能控制的。
谁能想到,大过年的看个电影能看出一场晦气来。
网友表示:不是一家人,不进一家门。
我们都说熊孩子,但这场风波中,那个三岁的孩子却是无辜的。
首先,三岁的孩子在电影院坐不住是再正常不过的了,会哭会闹很正常,父母就不该让这么小的孩子待在这样的场合
即便要带孩子看电影,也应该带他看他这个年龄段喜欢看的电影,都是小孩子的场所,大家都一起吵,谁都不会有意见。
其次,公告场所,既然影响到了别人,那就应该态度好点,及时做出弥补行为。
况且这位大学生只是提醒了一次,态度也不恶劣,这位妈妈不但不觉得打扰到别人不好意思,反而事后还主动找麻烦,不仅作为成年人没素质,作为家长也很失败。
都说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,全靠父母在上面描绘色彩,有这样不讲理的父母,只会耽误了孩子。
作家吕辉在《这世界偷偷爱着你》中讲过:
“教养,决定了生活的底线。在这条底线之上,我们才有余地谈生活。”
作为父母,给孩子最好的财富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品行优良,有教养的人。
一个人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飞得高不高,一个人的教养决定了一个人飞得远不远。
而孩子的品行和教养不是靠父母讲道理讲出来的,更多的是靠父母以身作则,在生活的细节中让孩子耳濡目染学出来的。
养育孩子,不仅要养,更要育。
育儿先育己,父母自己做对了,孩子自然有样学样。
